基隆港目前為台灣重要的商、軍、漁港,是台灣東北角一連串港灣中,面積最大、形勢 最佳的天然港灣,自古因戰略地位重要,北往日本、西進中國、南向東南亞,從大航海時 代開始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在大航海的商業貿易時代中,中國、日本、西班牙、荷蘭 、菲律賓人都來到雞籠這個港口,帶來他們的風俗習慣、法律制度或語言文化,使得雞籠 的歷史充滿多元豐富的異國色彩,而這些發展軌跡甚至比「大員時代(台南)」要更早。
基隆地形百分之九十四為山坡地,因為地理環境特殊,各項產業活動常受到地形及氣候 影響,面海的基隆開始向海洋發展,造就海洋漁業成為基隆最重要的傳統產業,也讓基隆 的漁業文化蓬勃發展。
(1) 重返戰場:基隆自古大小戰事繁多,更是中法戰爭的主要戰場,自清朝時期共興建七座砲台, 包括獅球嶺砲台、二砂灣砲台(海門天險)、槓子寮砲台、白米甕炮台、大武崙砲 台、頂石閣砲台、社寮東砲台等,這些砲台因戰事需求據於全市視野最好的地點, 大部分砲台建築仍保持完整,另設有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憑弔當年戰歿的法軍將士, 希望藉由砲台的巡禮了解每一場戰事對於基隆及台灣的歷史意義。
(2) 回憶尋訪: 上述提到基隆自大航海時代開始受到各國的政權所佔領,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歷史的 文物及建築,最早西班牙及荷蘭均在基隆和平島築城,目前仍留下包括西班牙時期 的龍目井、荷治時期的番字洞等;在清領時期因為煤礦業的興起與戰爭的需求陸續 有清國井、劉銘傳隧道的闢建;日治時期日本將基隆建設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轉運 樞紐,基隆地區是臺灣日治時期最早設置日方行政機關的地方,伴隨文藝復興式建 築興起,包括目前的基隆市政府、要塞司令部、基隆驛(已拆除,目前火車站內部 有模擬模型)都能見到日治時期的風格,另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、西二三倉庫, 對於基隆更深具歷史的意義。期盼不一樣的文物及建築知悉不同政權的更迭了解歷 史的發展。
(3) 漁業文化: 海洋漁業的產業塑造基隆特色的文化,從歌謠開始如「快樂的行船人」、「港都夜語」 等除了敘述著從業人員遠離故鄉尋找希望和打拼的心情,更傳達了送別的悲愁和歸 來的期待。目前在長潭漁村仍可見早期漁業文化的痕跡,仍能見到曬石花、補漁網 等景象。而在基隆海洋科技博物館更設有漁業文化的展館,循序漸進的說明漁業的 興衰及演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