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第一天    紙教堂見學園區(訪談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廖嘉展)→桃米生態村踏訪+夜宿桃米民宿

 

1999年2月,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埔里成立,致力於社區營造與921震災重建的工作。「新故鄉」提倡經由民眾參與的過程,凝聚社區力量;經由跨領域的多元合作,為開創安身立命的新故鄉與可持續發展的社區而努力。

 

2005年,「新故鄉」將日本阪神震災重建區精神象徵之一的紙教堂移築台灣展開再生,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也於2008年正式開園,持續扮演社區良性轉變的平台,串連優質的產業網絡,帶動地方微型經濟,也是新故鄉基金會社會企業的實踐地。包括:「再現埔里蝴蝶王國」行動的發起、大埔里地區生態城鎮的推動、埔里Butterfly交響樂團的成立與支持……都是這個園區努力的歷程。

 

紙教堂散發著一股溫暖、一種明亮,這棟獨特的紙管建築,串連了日本阪神和台灣921兩大地震,愛與互助的精神也在此流轉傳遞。

 

白日的紙教堂蝶影翩翩,當夜幕低垂,則散發著靜謐神聖的氛圍;不時上演的藝文展演,各種有趣的自然體驗、環教活動,更增添蓬勃的魅力。這裡是感受人文、生態、環境教育的好場域,值得深度體驗,細細品味。

 

第二天    暨南大學(訪談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副執行長/張力亞)→山里好巷獨立書店(訪談 書店店長林佳穎)→菩提長青村(訪談 菩提長青村村長/陳芳姿)→夜宿夢想家民宿

 

國立暨南大學以「人文學院」為主體,設置「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」(以下簡稱水沙連人社中心),校方積極串連校內教育、管理與科技等學院教師,以及埔里在地的政府機關和公共社團。針對水沙連區域內的「生態城鎮」、「社會關懷」、「綠色經濟」、「地方文化」等宜居城鎮治理課題,擾動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學習,同時也讓暨大師生走出校園,居民走出家門,共同關心公共議題並且付諸行動。由單一社區的深耕,以及不同社區的串聯,透過「點、線、面」觸動水沙連地區宜居城鎮轉型與治理可能性。

 

林佳穎,山里好巷書店店主,曾經在荷蘭留過學,受到當地生態永續、減碳生活、無車等觀念的影響,認為這樣的生活模式,值得在埔里鎮推廣,因此選書的主題,除了社會人文外,特別著重生態永續、減碳生活、公平貿易、有機農業等領域,甚至裝潢所使用的書櫃、棚架,都是採用環境友善的材質。希望藉由書店及舉辦座談、交流活動,帶動埔里區域民眾對於環境、土地的關注。現今,已是在地青年交流環境、土地、永續農業情報與增長知識深度的重要場域。

 

「菩提長青村」是921地震後安置孤苦無依老人的社區,17年來秉持「老有所用、夠用就好、社會企業」的理念,藉由辦餐外燴、種菜自足、擺攤義賣、以及各界愛心捐輸而延續。原本在埔里經營餐廳有成的陳芳姿、王子華夫婦,災後熱心擔任老人照顧的義工,後來深覺這些老人家需要一個長期安置的場所,在各界愛心支持下,長青村這個老人臨時組合屋由此誕生,陳芳姿夫婦義務肩負起村長之責,協助建立各項生活機能。他們用為人子女的心情先後照顧超過300多個長者,從一開始冰冷的組合屋,到綠意盎然、溫馨舒適,老人家從驚惶無依,到自在安心,17年來一直奮鬥不懈,為保存這個大家庭而努力。

 

第三天    順騎自然腳踏車租賃店(訪談世界無車日發起人  陳巨凱)→定向單車小旅行體驗→敲敲木工房(訪談敲敲木工坊第二代老闆 施文傑+木工DIY) →夜宿水田衣民宿

 

陳巨凱,24歲開始創立水田衣民宿,至今經營南投埔里地區三間民宿,一間餐廳與順騎自然腳踏車出租店,長期關注埔里青年返鄉與小鎮、社區議題,近兩年因為埔里交通、路權與PM2.5議題,召募了在地年輕人一同舉辦了埔里無車日運動,透過在地青年專長的互換,讓埔里在地的公民運動有了承先啟後的可能性,另外在生態城鎮的營造上,從綠色能源與永續低碳旅遊的角度出發,與在地業者、公部門攜手合作『低碳領航員訓練計畫』,希望透過這樣的引領,將鎮上的青年與學生帶入一同參與埔里社區事務,並實踐人均低碳載具最多的城鎮。

 

1945年戰後經濟蕭條,台灣伐木生產是維持經濟重要來源,週邊擁有相當豐富林業資源的埔里鎮,在全盛時期多達46家伐木、木材業。 1960年,日本、美國、歐洲經濟起飛,工資成本提高,外商轉向相對工資低廉的台灣代工,木製手工藝製造業也因此引進埔里,從1945年至今,登記有案的工藝社約400多家。然而大環境影響以及周邊國家低成本壓迫下,許多工廠外移,現在在埔里的木工廠不到十家。傳統產業必需尋求創新,產品差異化,才能增加競爭力與優勢。一位海山手工藝社第二代施文傑,創立敲敲木工房,從文創設計的角度,讓OEM(委託代工)轉化為ODM.OBM,做出獨特且在地的商品,延續的不只是父親的夢想,而且是埔里人共同的記憶,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,這些精美的胡桃鉗、音樂盒,曾經都是在地、土生土長的在埔里生產,由400多家木工廠,幾萬個木工師父、彩繪工所締造的傳奇,榮耀應屬全埔里人共享。

第四天    吟詩綠曲體驗休閒園區(訪談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/吟詩綠曲主人林宥岑)→阿稼婆咖啡築屋→夜宿阿嵐藝宿家工作坊

 

位於埔里西北方,氣候適中、水源豐富的一新社區是農夫種植茭白筍的天堂。栽培面積約1,700公頃,占全台茭白栽培面積85%,是台灣茭白筍的最大產區。「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」的台灣白魚喜歡水池清澈的生長環境,原本分布在中部的大甲溪、烏溪與濁水溪流域一帶,但是隨著河川汙染與水泥化,全台台灣白魚僅全的地方只有三處,一千多尾,瀕臨絕種。目前其中一處便是在埔里的一新社區,社區居民正與暨南大學共同攜手,積極進行推廣有機茭白筍種植以及復育台灣白魚行動。

 

然而,在這社區也有兩位年紀加起來超過120 歲的阿嫁公、阿嫁婆,遵循老祖宗的自然農法,實現不老的咖啡夢,從種植、採收至挑豆,從不假他人之手,以友善大地自然耕種方式,保護環境。近年也為了復育白魚,他們所經營的『阿嫁婆咖啡築屋』,也捨去了原本種植咖啡的土地,讓出田園空間,人工建造了自然溪流,營造台灣白魚生存的環境,一同為一新社區推廣台灣白魚族群調查、河川棲地改善、生態池復育繁殖,以及綠色保育標章認證、有機農產品…等等工作。

第五天    阿嵐藝宿家工作坊/頑皮獵人工作室(訪談負責人 姜俊偉Awi) →仁愛鄉綠生農場(訪談綠生農場創辦人  瓦歷斯貝林)

 

阿嵐藝宿家負責人 姜俊偉,是資深文史工作者,在發掘紀錄部落文化同時,也以皮雕、木雕、彩繪等創作方式,刻劃台灣原住民族的特色與風貌。2000年Awi夫婦在眉溪部落開設阿嵐藝宿家工作坊,阿嵐(alang)是賽德克語『部落』的意思,象徵從部落出發,重新認識、創造部落在地文化與特色。他以皮革為材質,注入原住民圖騰、部落人文與生態景觀元素,專心投入創作,並自稱為『頑皮獵人』。

 

仁愛鄉眉溪部落的綠生農場,引進韓國自然農業的精神與做法,要為台灣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取得雙贏。農場創辦人瓦歷斯.貝林發現山地部落失業率甚高,加上銷售通路被盤商掌控,希望透過農場平台,創造農村微型經濟,並搭配特色農作,改善原住民的生活。農民彼此分享耕作經驗與技術,打造統一生產通路與互助網路平台,降低個別運銷成本。目前共有40多農戶參與生產,所種植的甜椒、南瓜、蕃茄、瓠瓜等蔬果,健康、安全且甘美,為部落農業創發新契機。

財團法人

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

廖嘉展

探索埔里生態城鎮的轉型

​任務地點:南投縣/埔里鎮

​任務時間:5天

此趟任務,旅行家需拜訪的對象 :

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

菩提長青村村長|陳芳姿

暨南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副執行長|張力亞

世界無車日發起人|陳巨凱

敲敲木工坊第二代老闆|施文傑

山里好巷店長|林佳穎

一新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/吟詩綠曲農場主人|林宥岑

綠生農場創辦人|瓦歷斯貝林

阿嵐藝宿家工作坊/頑皮獵人工作室姜俊偉Awi

bottom of page